英特爾(Intel)近日展示了次世代Thunderbolt的早期原型方案,不僅維持每一代比前一代頻寬加倍的升級速度,使用者還能繼續(xù)沿用現(xiàn)有線纜,不必因為設備升級而改用新的纜線。次世代Thunderbolt所使用的技術,也已經(jīng)提供給USB-IF,成為USB4v2標準的基礎。因此,次世代Thunderbolt仍將具有與USB標準相容的能力。
英特爾PC客戶運算事業(yè)群客戶端連接事業(yè)部總經(jīng)理Jason Ziller(圖)指出,次世代Thunderbolt將藉由四條邏輯通道,提供雙向每秒80Gbps的頻寬。同時,對于需要極大頻寬的顯示應用,開發(fā)者還可改變邏輯通道配置,實現(xiàn)120Gbps/40Gbps的不對稱頻寬。這項彈性配置能力將讓次世代Thunderbolt可對顯示器提供三倍于現(xiàn)有技術的頻寬,進一步滿足內(nèi)容創(chuàng)作者與游戲玩家對于頻寬的需求。
圖 英特爾PC客戶運算事業(yè)群客戶端連接事業(yè)部總經(jīng)理Jason Ziller表示,次世代Thunderbolt的正式名稱與更多技術細節(jié),將于2023年正式公布。
而為了維持Thunderbolt與USB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相容性,英特爾也已經(jīng)將次世代Thunderbolt技術貢獻給USB-IF,作為下一代USB標準–USB4v2的基礎。與USB-IF維持策略性合作,將有助于次世代Thunderbolt技術的普及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速介面普遍遇到的訊號傳輸距離因頻寬提升而縮短的挑戰(zhàn),但次世代Thunderbolt卻沒有這個問題。英特爾是如何打破物理限制的?
Ziller指出,次世代Thunderbolt是從信令(Signaling)機制的改良著手,獲得頻寬提升的效益。次世代Thunderbolt每個時脈週期將傳輸兩倍于現(xiàn)有Thunderbolt技術的資料量,因此可以在訊號頻率不提升的前提下,實現(xiàn)頻寬加倍。只要頻率不增加,傳輸距離就不會受到影響,即便沿用既有的被動線纜,依然能支援最長達1公尺的訊號傳輸距離。但如果是主動線纜,因為信令機制有所更動,就需要進行對應的升級更新。